时间真快,总感觉一回头,背后站着的还是26岁的我:这5年过的平淡恍惚,乏善可陈,因而无比怀念26吧。

自加入阿里后,工作更忙了但进步更小了,掌握了几个领域,也在29岁时完成了P8的晋升,但对比起23-27时期的"每天都在进步,每年都在跨越提升",后面的曲线肯定是拍平了。

站在32岁,定了很多目标,其中一条遍是重新写博客,那续写的第一篇,先总结回顾一下已度过的时光吧。

0-6没有完整的记忆,跳过。


6-12岁 村小,成绩不错

村小,成绩不错,也被选到去区上市上参加晋赛,拿过几次奖,但总体来说不拔尖不冒头,成绩是唯一的突出点(也不算太突出)。虽然也当过班长、学生会,但我应该是很不起眼的那一个。

和大多数西部省份的农村娃一样,环境条件落后、信息闭塞,也没有故事性的’少时立志',普通的农村娃。十几岁时活动范围也就几个村,村口的那座山的对面,已经是我脑中的远方。


12-15岁 省重,成绩前列但讨厌读书

初一在镇上的中学读的,平常不活波,基本都泡在网络游戏,那时候最爱盛大代理的《冒险岛》,我还记得职业是独行客。 在学习上花的时间不多,但初一的考试,我记得是年级前三,好像是15个班。

因此在家里人的建议下,送到区上去初中,当时这初中在市里也排前,但从此我再也没有进入全校前10了,印象最好的一次是21。

如果说之前在镇上,感觉自己用用功,拿第一相对轻松的话。那在这所学校,遇到了第一个,让你觉得比你聪明的人。他比我还爱玩,综合来看,他的排名和我差不多。虽然有其它同学排在我们前面,但就他让我觉得,他只要一努力,超过我是分分钟的事。就像我努努力就能超过其它同学一样。我俩都是物理尖子,领先比较多的那一种。但他的数学比我好,之所以大家分数类似更多是总分和难度限制,“他拿100分是因为总分只有100分”。

变化出现在初三,对电子游戏和小说沉迷了,一方面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急剧减少,另一方面主观上也有放弃的念头:天天瞎琢磨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那时化学课是初三才开,而我整个初三基本没有学,我的化学在中考时是不及格。但因为其它科目的底子还在,以及其它科目中考初一初二的内容占了75%,跛着脚,还是升入了重点实验高中的精英班。但那个时间我知道,我坐班上课的时间可能要结束了。

当时跟着大家看《诛仙》,我其实并不喜欢小说,但总觉得上课需要找些事情来做,以及可能想用小说来标榜自己“不学习”的姿态吧。但游戏我是真喜欢玩。


16岁,高中,缀学

因为心里已经放弃了,所以整个高一完全处于迷茫状态。如果某个科目有初中知识的延续,那我还能考考,但凡涉及新知识的科目只能abcd摇骰子做题:真是一课都没有听。我还记得最后一个在班级前3的科目是英语,这个科目的延续性比较强一些。但也仅此而以了,最后被班主任劝退,我觉得是解脱,从高强度(坐班)但又迷茫的日子中解脱了。 中间我们寝室室长一直试图拉我进学习状态,我很感激。 关于为什么造成缀学这个结果,我有过更深刻和更痛的总结,这个以后看是否有机会写下来吧。

还有一个记忆点,舒马赫在那一年退役的。 说来也奇怪,我是一个不喜欢运动的人,但那些年看舒马赫特别来劲,结合最近看了近几年的几场F1,总觉得,从运动员层面是在倒退。


17-19岁,中专,打工

缀学后,我想上社会,找份打字员的工作。但父母觉得还不合适,当然主要是因为个人意识和判断力还没有崛起,随大流了,去中专读了2年。中间跟着中专的安排去东部城市下了厂,在厂里焊接PCB(唯一的印象就是有一批次的PCB焊接点有问题,怎么也焊接不上,而一个晚上要焊接1000多个点位,很累)。

这两三年的时间回忆起来我非常心痛,中专很自由,但同学们爱玩的我不喜欢。 但我又没有自己的意识或者目标想法崛起,耗着,回忆起这段时间的浪费,我非常心痛。

如果说唯一的收获,在这里收获了一个可以有一辈子交集的朋友。

19岁之后在爸妈的小餐馆里洗了一段时间盘子,印象不深了。 然后在一个哥哥的帮助下,走上了程序员的路,那个时间开始干外包。


22-23岁,国企,学技术

其实我这个学历是进不了国企的,但运气好,当时我们公司被收购了,后面也变中字头科技公司了,加上当时我在老板眼里算是一个技术骨干,帮了我。 我还记得收购前后大老板找我聊天问我学历的时候,他眼里是闪过一丝为难的。

这个时候我学各种技术,那个什么都要做,机房、数据库、交互、后端、P图啥都要做,我记得当时还用汇编破解过一个软件,虽然我完全不懂汇编,看了些资料后,主要就是靠试了。总体来说,技术层面的东西我都学。同时这段时间收获了一批好朋友和好领导。这段时间,有收获。


23-27岁,互联网,快速提升

前半辈子,对自己最自信、对明天最有期待、对未来最有希望的状态阶段,就在这段时间了。 得益于前两年的积累,当时在成都市场,虽然学历不好,但也算是一个小面霸,拿到的offer非常多,各行各业都有。总体来说更受正规外企青睐(并非那种挂个外企招牌的本土化公司),他们不太看重学历。这期间工作经常换,我记得有两家公司都是不到2个月。过程中交到了好些朋友 。

23岁主要在两家外企,一个做erlang,一个做java。做erlang那个公司是欧洲的一家大型电信公司,我还记得我被2个intel出来的大牛一起面的,这家公司的全球化分包交付的协同,在我眼中是达到了理想状态的极致的:我每天就是从Jira上找ticket,这个ticket会规定输入输出,我实现逻辑就好了,怎么部署,这个部件的上下游我完全接触不到。 那段时间是纯粹的编程的快乐,就像每天都在刷leetcode一样,想各种写法,但不同于leetcode的是,这是份工作,刷题有薪水。我很快乐,也但也焦虑,因为会觉得除了代码逻辑,我好像什么都学不到,根本不敢说自己是做电信的。如果不考虑未来就业竞争性、稳定性等因素,很希望能这样刷半辈子的题。

24岁,进入互联网,进入快速飞速的成长,25岁26岁的时候,最多时有25人左右的团队(加上代管部门)。虽然我是主管,但我当时几乎是团队里最小的一两个。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是期待太阳早点升起,去看看今天有什么新东西,不仅同学们顶我,上面几位大佬也顶我,研发线、产品线的总监的都对我很好,后面自己也基本上是个小总监。除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大佬一直在帮我开拓视野,这个后面单起一篇讲总结一下这中间的几件事吧。我记得有一天被合伙人骂项目做得差的时候,我心里反倒有一些开心:被上市公司的合伙人直接“教训”,我那时还有点享受这种压力,不过更受益的是他的视野的导入。


27至今,蚂蚁

27岁拿到蚂蚁的P7 Offer时,我还是比较开心的,那个时间P7还有些含量,阿里的职级体系不像现在这么崩塌、水位混乱。

我老板手把手交会了我银行业务,我非常非常感激他,因为是互联网银行,所以中间还是有不少的互联网技术可以再学学。 近期接触的机会中,我也发现了,无论像美团一样的一线企业,还是一些出海巨头,或是二三线企业。面试时,在不少的领域我发现已经可以俯视他们了,与其说是面试,不如说是分享。

但这几年我是痛苦的,一方面是高成长曲线断掉后的焦虑,晋升P8时,记得hr说比那时平均年纪早了5年多点,但我根本没有成长的感觉,或者说没有跨越式成长的感觉,可能就是做好了本职的开发和架构工作、和前后左右部门、自有团队做好的协同,或许业务上有一些积累和进步吧,但和之前的状态和感觉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是失去目标的焦虑,尤其是晋升后的1-2年,我在这个组织里,是处于无目标状态,“无欲无求”,我不能清楚的知道我想要什么。 一个好的组织和个人的关系,是这个组织和个人的目标是绑定的,或者说是相同的。如果一个人在拼命完成达成个人目标时(或者说私心),他的行为对这个组织目标还是促进的,那才是很棒的组织设计。 一个”圣人”在一个组织里,是呆不久的,对这组织的贡献也有限的。

也是因此,最近重新定义了几个目标,也做了组织调整,被BU CTO点到另一个岗位上去了。我对我自己这几个目标,还是很相信的。在后续的过程中,我也分享出来。

另外,就像初二一样,我又遇到了让觉得远比你聪明的人。阿里的优秀的人非常多,我接触不完,但就接触到的而言,他是很突出的一个,那种聪明是我学不到的,他可以对我进行降维打击,就像我觉得我可以对其它人一样。而且不同的是,这次的,不仅比你更聪明,还比你更努力。


在确定目标后,总体来说,焦虑消除了很多,也处于继续上路的状态,但自身review的话:

  • 平凡了:应该说我天资本平凡,只不过之前那几年的激发状态,主观上有信心和希望作动力,做了一些看起来超越的事。我期待能找回这种状态。

  • 体制化了: 越成熟的公司,越成熟的角色公工,都会让一个人体制化。你的能力构型会因为这家公司的要求做裁剪和增强,变得更适应这家公司,而失去一些灵活性。

说得难听一下, 在大厂呆久了,尤其是专业细分后的代价: 就是一头高度体制化的牛,有力量,但呆板束缚还有些模式化。不过我不那么担心,首先是毕竟是在和对优秀的一群人共事、竞争、提升。同时我也相信真正面对灵活挑战时,豹变只在一瞬间。

这次试水的过程中也拿了一些还行的机会,之所以没动,还是认可阿里是一家能创造价值的公司,一家有益的公司。而且我还能继续在这中间获得成长、发挥价值。我会继续呆到,当我在这里可输出的价值显著减少,且能在外面的岗位能发挥更大作用时,才会选择出去。我认同一般35岁之后,个人价值将在新/小公司中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沉寂了1年半,我今天似乎是状态最好的一天。还有好多想写下来沉淀,后面慢慢来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写在32岁 - Toast.pub

本文采用「CC BY-NC-ND 4.0」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