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晋升季可能是最累的一个晋升季: 一面当评委, 一面又有新老团队及朋友的资料辅导。
不过连续的在两个角色之间转换, 以及跟更成熟的评委学习,还是有一些收获。 先记录几个感受。

了解下一个层级的要求

一些同学认为晋升主要讲自己的事,所以更习惯从自己的工作内容出发去讲,而不会像面试一样去充分考虑受众的诉求。

相对于招聘面试,晋升面试在工作内容一项上,确实不像招聘一样有指向性或者限制性,晋升以讲自己所从事的方向为主,不会限定工作内容题材。

但除了工作内容,一些软性的/内在的是需要候选同学展现的,也是晋升评委重点需要考核的。见过一些优秀的同学,因为现场没有展现出这些要求,像项目汇报一样输出表达,导致晋升结果不好。晋升重点考核人,然后才是项目

这些软性的要求,在更高两个层级同学眼中其实非常实际,一点也不虚。
以P7升P8常见的问题如: 这块领域行业怎么做的, 我们在行业的什么水位, 我们为什么需要选择这种方案?
这些问题看似相较实际工作更虚,但其实考核点是非常清晰的:是否具备行业视野,是否具备匹配的决策判断能力。既考核信息量,也考核了判断力

这次同时做了6升7和7升8的辅导,其中7升8的成功率目前看起来很不错。过程中也在想,站在这个节点,对比当年,对于晋升准备在思路和方式上清晰了很多。 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我日常就在处理类似的工作,日复一日,潜移默化,所以我对层级要求理解也透彻了很多。

相对于填鸭式的晋升辅导,没有去强调下一个层级,一味的灌入,其实效果并不好。一旦同学理解了下一个层级的要求,所有的思考和表达,都会完成自动的对焦。这是也我觉得我在辅导过程中做得不错的地方。


功在平时

即便了解了下一个层级的要求,也是相对难通过临时报佛脚来提升的。最好的方式, 将晋升做为一个长跑,在一开始就熟悉要求,找到参照,并在日常工作中训练积累提升。

有一些同学,属于日常工作中有思考,但日常太忙没有时间做结构化总结, 那是可以通过1-2周的脱产,进行与下一个层级的要求对照完成总结。

但也有部分例子,是属于日常没有思考,靠晋升前各种师兄及老板来喂,这种遇到成熟的评委,是通过不了的(当然, 也有那种善于表达的选手遇到不成熟评委糊弄过去的情况)。

成熟评委总能很快的捕获你的能力边界,提的问题能在你能力边界上疯狂的试探。 这些问题多是叠加信息量后一些逻辑测试,甚至还有逻辑陷阱,不只是简单的check信息量以及工作结果,这类问题非常难预先准备。

比如: 一个同学讲他们如何做客户心理刻画的命题,花非常大篇幅去讲心理刻画相关的建模过程及到金融产品的应用落地过程。

但老练的晋升评委,绕过这些建模思路,问你正负样本怎么持续采集,比如问心理感受主观上的表达是复杂的,隔着APP也是很难采集的客户的心理感受样本,你们是怎么做的?"
如果候选人在日常没有思考过这种问题, 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 那在思考深度和实践信息量层面, 都很难临场完成作答。

积累都在日常, 当思考汇总成一个坚固并自信的逻辑框架,通过实践积累了足够多的信息量,那是不会轻意被问倒的。早立目标,早找标杆,从日常做起。


技巧

但凡有规则可寻的流程作业, 但肯定会有一些技巧, 晋升过程也一样。

对于资料准备来说, 模式非常多, 用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即可,但一旦事情描述清楚后, 一份70分的PPT和一份80分的PPT, 在晋升场上的差距是不大的。 所以我这次一再让同学不要卷PPT, 一旦到70分后, 多练QA以及QA需要用到的命题思考。 这也是我觉得我辅导通过率比较高的原因之一。

QA阶段非常重要,一旦上场后,过与不过的判断90%都是由QA阶段决定的。 资料和演讲, 一旦上晋升场真的不重要。 QA阶段我最大的建议就是讲自己相信的, 一个人只有在讲自己相信的事情, 才是最有力量的, 任何人在准备阶段强加给你的内容或者高度, 一旦你不信不要讲。 我也给辅导的同学说过, 一旦我讲的事情, 你确实不相信或者不理解, 那你可以自由删减。

有时候事情没有对与错, 尤其是对于升8的场次而言, 你的逻辑自洽判断有力, 即便评委与你讨论几番后就结论达不成一致时, 那成熟的评委也去测试你的逻辑框架及判断力, 既可能认可你的脑内模型, 不认可你所掌握的信息输入。 而一旦去辩论不相信的事情时, 经过几轮后, 言语是会发虚的。 这点你要相信, 晋升评委一般是高2-3个层级, 这种发虚的表现, 对这些老同学来说是非常容易识别和捕获的。

一但上场, 用你最习惯的方式讲你最相信的事。


其它更多的晋升方面想法,等有空再写吧,晋升制度,很难完美,总有得与失,阿里蚂蚁如此,Google也如此。

再说两个主观上感受比较深的

  • 累, 是真的累
  • 晋升标准肉眼可见的下降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2022晋升季随笔 - Toast.pub

本文采用「CC BY-NC-ND 4.0」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