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老同学们在聊财务自由退休,海归都聊再次出海,一个铁哥们也要离开公司…
如果不是预期不好、融资环境差,可能聊创业的人会更多吧。总之内外因素叠加,一时间似乎周围的朋友都到了决择的路口。

我现在的状态,应该没到做重大决择的时间点。回看过去,引起人生路径改变的最大决择是16岁的缀学,刚好在人生的一半。
站在当下重新审视曾经的决策,有一些唠叨,与其说是写给缀学者,不如说更像写给16岁的我。如果当时能收到这么一封未来来信,那一路走来应该有很多不同。


财富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来自一个富人的提问:如何告诉自己的子女家庭很富有。教育问题太复杂,但有一个回复很戳到我,“告诉他,家庭的情况可以支持他做任何想做的事,但无法支持他躺平不干事”。

“做想做的事”,简短几个字是我近期对财富最简要的概括了。一路上也见过有类似条件的朋友,从迈入社会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在寻找自己的事,他们多数也取得很好的价值成就与人生体验。

遗憾的是,我们不属于这种情况。到今天为止,我还在追求这种状态或者说财富,近况的话:

  • 最喜欢的骑行,最近一次已经3年前了
  • 最喜欢的旅行,最近一次已经2年多了
  • 早选定了兴趣行业,但2年了也没有动
  • 喜欢自己开发一些小东西,但每周能挤出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
  • 重视的家人,但一年见面时间加总不过一周,甚至失去相处的方式
  • 昨天周六晚上我想运动,但我需要做团队规划和项目整理…

财富,是资源的外在表达。而作为人来说,时间与精力是最稀有的资源,掌控它们才能是拥有财富。我们不仅起步平平,过程也平平,以及到目前为止,还处于极度贫穷:无法支配时间与精力,这点上我们要有清晰的认知。

之前在HackerNews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如呐喊一般写下,余生里都会Live my own terms,非常让我羡慕。

 

有时我也在想要不卖一套房子,从今天就做自己喜欢的事,但又觉得还不足以支撑未来家庭生活。你我不是躺平的人,追求价值创造,也追求人生体验。而我对金钱的追求也是极其有限的,当一到那条水位线时,也期待我能大声写下同样的文字。


缀学

这世界上确实有很多的缀学故事,比尔盖茨、扎克伯格… 但这些名字离你很非常远,包括王垠、戴宇森这些更近的名字,都离你很远,这是首先需要告诉你的。

不从结果来倒推对错,就说动因,我们与大佬缀学的方式都不同。他们的缀学,既满足基础的经济支撑,也想清楚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而你我的缀学,是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迷茫中浑浑噩噩的逃离,不是出于目标的追求。两个条件都没有满足,这种缀学,是垃圾。

甚至如果是清楚的自己追求(不是三天换两的那种追求)的情况下缀学,我都觉得还好一些 — 虽然脱离基础支撑的条件下缀学不值得提倡,但这样的决策至少不是“垃圾”。

找到自己想追寻的,并有最低的基础条件,对于你我来说,是理想中最完美的开局。

但当两个条件都不具备时,教育,是最稳妥及高效的成长路径;教育的出口,也是普通人能积累基础条件最稳妥的方式。

当某一天在行径过程中,寻到了自己的追求,再立即切换赛道也不迟。

如果想引证一个人的话,希望你能把目光从盖茨等名字中,转移到雷军上。雷军是普通人的天花板。普通,是指起步条件,这当下很多都是决定性因素,作为武大学霸、少年成名,在拥有极强天赋情况下、也是通过教育的航道完成了逆转。

传统教育是普通人在寻得目标、做厚基础之前,最稳妥的航道。浑浑噩噩的逃离式的缀学,是垃圾。


学会暂停,而不是退出

说这句话可能已经晚了,毕竟已经缀学了。但如果说要学到什么教训的话,有一条是必须告诉你的:人的一生没有多少机会可以浪费。

人一生所经历的机会,理论上是非常多的,但实际可捕捉到的机会,可能就那么两三个,错过一个便少一个。没有多少机会是可以浪费的。

发现机会,是主动嗅觉,有时也是被动的命运青睐

抓住机会,则是行动力,以及在赛道上的坚持与耐力

我不预期能像投资家、投机者一样去发现足够多的机会,亦或是寻求命运的偏爱获得一些幸运地机会。

前者在拥有天赋及灵感的情况下,也需要大量的训练与实践经验,甚至需要大量失败的实践。投资投机类嗅觉我认为是有意思的,但对于我们实际情况来说(基础与天赋),不强求,行稳致远,渐渐积累经验不强求。而幸运则是我们更无法掌控的。

但可以从当下立马做好的,是行动力与耐力,这两点上,不应该有遗憾。

有一次在飞机上我回顾过所经过机会,投资而言,我不懂楼市,没有较早的主动入场、我不懂比特币,短暂持有后卖出,仅两倍… 这些是我经历了但受限于认知无法捕获的机会,我不觉得那么遗憾。

16年坚定看好AMD时,通过一个特别麻烦的渠道买入一点后。希望以后以香港开个户在继续投既定目标,因为行动力或者说惰性,这个以后没有发生。这种行动力问题算是遗憾,也可勉强接受吧。

但最最难以让人接受的机会错失方式:是命运给了机会、你也成功捕捉到、也成功的进入了航道,但没有足够的耐力死在的黎明前的一晚。

马老师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对于创业来说这种描述应该是恰当的,但对于个人所接触的机会来说,可能并没有那么的艰难,有时可能就是多坚持那么一会会。

国内的教育,是穷学生上升的最大的航道,是普通人可以收获到最扁平的机会。因为耐不住,不会坚持,你已经丢失掉了。希望你能尽早的感到遗憾和后悔。

工作的前几年,在京东,也是一个好职业机会,因为不够坚持,中断了,这个后面再写吧(好在这点上至少近几年表现勉强及格了)。

有时候我也在想我们是不是天生不够坚韧,耐力不足。但这又不符合观察,似乎在最难咬紧牙关的时候,多数人都坚持不住的情况下,多少都挺过来了,反而在相对平淡的时期折戟。

直到我师兄对我说,阿里生涯是一场长跑,要学会休整。我才发现我习惯性的把自己绷得非常紧,可能跑得快,遇到困难时也能顶过去几次,但不会补给、只是输出是无法坚持到底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出局。阿里生涯是长跑,人生更是。

结合最近看到的一幅图:Take a pause but never quit

人生没有多少次机会可以浪费,要学会暂停,也不是退出,长跑中要学会休整,而不是奔着短期冲剌。

我希望你对 抓住机会 这事上,在耐力上有更好的认知和表现。


不要隐藏

第二第三份工作,用过假学历去应聘工作,这段让我非常煎熬,即便在现在看来,也是羞愧。

直到Myraid,在拿到Offer入职前,非常不安非常煎熬。这是一家不错的企业,主动提前去说明了一下学历情况,表达公司可以取消Offer以及歉意后,对方仍然决定要我。走回家的一路上环境的明亮鲜艳、脚步的轻快至今都印象深刻,当时获得了极大的心理解脱。

从此之后,我总算能开始正视自己的过去了。也开始主动谈起这件事了。

但在这此之前,养成了一个极大的负面特质,学会了隐藏。

不敢和同事朋友谈起过去,对方一聊起就开始躲闪,并且这个特点不仅在缀学的经历上,在面对很多话题时,也总担心会不会是一个关联的话题,被揪出来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甚至从工作中蔓延到生活中,毕竟中间很多同事都成了朋友,日常的聊天和聚会,也总是有这么一层。

生活工作的方言面面,都开始被影响。

过度的隐藏会造成负面能量的积累,这应该也是我的前几份工作都无法坚持太久的原因。同时浪费了不少的机会,曾经有几次的提拔机会,我也总会联想到会不会被揪出来,战战兢兢,类似神经质一样的恐慌和猜测,闪躲拒绝。

今年工作10年了,直到第4年,才开始卸下一些心理包袱,正视自己。 直到前2年,我才敢阶段性的自己诊断说:我调整过来了。 中间的煎熬和难受,都是在偿债。

缀学不是一个好事,但对于工作,尤其是对于朋友相处来说,并不是需要极度闪躲隐藏的事。逼自己向外界说明的那一刻之前,非常煎熬和纠结,但我还是希望你能早点迎接那一刻。

同时,用假学历是非常不光彩的事(不管再短暂)。‘找不到工作,所以用学历’是强盗逻辑。就IT技术来说,确实有学历要求,但也有其它方式去找补加强背景(开源社区等)。

作为曾经用过假学历的人,我没有资格去劝导后来者别做同样的事。但想说万事都有代价,代价可能是长达多年的心态恢复与调整,这中间你可能会错失机会、错失朋友。

如果已经发生了,那这些代价,越早偿还越好。


世界不是平的

这是最近常听到的话题,起因是做行业化科技输出方案时(同时也是之前看美团等二三线公司机会时),发现一些'稀松平常'的技术应用,对其它公司来说已是大的突破瓶颈,是生产力释放的卡点了。

同时听了陈皓老师参与的一个聊技术创业的播客,更加深了对 世界不是平的 的理解:既便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个行业,在细分领域里,技术上也可能有代际的差距。

基础科学未有大的突破,也未在信息技术产业中有新的投产,今天的工程算法技术愈发扁平。很多技术、解决方案的获得成本变低:
当技术获得成本高时,能解决已有问题,已是技术主要价值所在:5年前搭一个服务化集群、10年前做一个APP、15年前做一个搜索服务都是大牛;
而技术持续进化,解决已有问题的难度大大降低,变成学生基础技能。能发现问题才更具竞争力。

真正能带来改变的,是能提出问题的人,尤其是跨过各种边界,去找到“不平”有落差的地方,运用技术去填平它创造价值。这需要有更强的问题洞察力。

历史上有个例子,和当前信息技术所处的阶段有点像:
录音技术在1880年前后出现,播声设备在之后几年也出现。它们各自小型化技术在20世纪初期成熟。但直到半个世纪后1979年,索尼才将录音和播音进行小型融合,产出划时代产品 – Walkman。类比的话,是索尼找到了录音与播音两个跨界设备之间的不平之处。

 

我之前的算法同学有个更好的类比,说基于统计学发展而来的算法技术,最大的问题是对无法对Error的正确认知。历史所有积累的数据,都在表达,录音设备就是专用的,音箱就放家里的,如果有一个设备,可以带在身上随处听录声音,那对于算法来说,这是一个Error,这个数据点要被当成燥声抹去,甚至当成负样本。
而人类的创新,本身就是种Error:之前的人从来没这么做过,突然有一个人这么干了。Error发生时,创新就发生了。
这种语境下Error的另一种表达,就是行业与行业间、产品与产品之间那些高差不平,世界不是平的。

人在主观和客观上都更具备发生Error的条件,主观上,人有创造性,客观上,人比机器更容易出现疏漏,能因为自己的失误,意外发现新事物。

除近两年精力更多在团队管理、规划上,生涯绝大部分时间,投在技术本身上。
一方面是对技术本身能迸发出的能量着迷,另一方面曾经觉得“要勤奋”。其实是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一直在卷深度,而忽略创造与应用。

这段说这么多,想表达在卷技术深度上,是有一些劲头,我不那么担心。但对于技术的应用场景的洞察和思考,做得不好。希望你可以投更多时间,去洞察去思考,加强一点应用产品的视角。

曾经对技术本身深度着迷,但今天我对技术能创造的价值更着迷了:发现这个世界不平的地方,技术去填满它。
我也非常认同陈皓老师的观点,在大公司学习成长的人,其35岁之后的价值,可能在中小公司获得更好的释放。一线科技公司的技术和经验,是能很好的填平跨行业/初创公司所面临的不平与落差。


时间的复利

时间复利多用于描述投资,投资资产这里就不赘述了。更想表达在数字资产上的创作与沉淀,以及其能带来‘复利’。

最近在看构建我的被动收入这个博客,博主会提到一些赚钱的方法。其中有一个是提到的通过自己的数字资产获得收入,介绍过在文章中增加CPS商品推广的方法。
我做CPS还比较早,之前也在一家电商建设过CPS联盟平台。几年前写过些技术文章和工具网站,当时在文章里就尝试性的添加过京东的文章推广显卡和书籍的链接。
直到上周我登录京东联盟账号时,惊喜的发现里面躺着7000多元。如果不是中途相关商品下架,可能到今天还更多。这期间没有花费我的任何成本,即便在时间资源上,也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时间线,我没有任何投入。

这个例子让我对时间的复利理解多了一点。如果用技术的语言来讲,几年前的晚上,写下那篇文章其实是开了一个独立的工作线程。那篇文章至发布以后的5年来,一直像机器一样独立工作,接收流量、吸引阅读、点击转化,在我未感知到的地方和时间线上技术的工作产出,直到上周我去Join他,收割它这几年的结果。

时间真的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资源。应当启动更多低成本的“线程”,让他慢慢的工作、产出最后收取结果。

除了投资,或者是数字资产、影响力、知识等等,但凡设计一个工作模式后,交给时间,由时间去发酵,是非常应该掌握的思路和技能。

站在今天,我认为我做得不够好,有点心痛和后悔。我希望你能更好的利用时间,对时间的思考再多也不过。上面只是浅显的举例,时间命题里的空间是很大的,限定于文章、网站过于狭隘了。

我希望你能好好利用时间,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方式。我也要利用好未来的时间,让时间为我们工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给缀学者的信 - Toast.pub

本文采用「CC BY-NC-ND 4.0」进行许可